海南信息港
网站首页 >> 入职笔试 >> 文章内容

数学运算的技巧

[日期:2016-10-31]   来源:海口招聘网  作者:海口招聘网   阅读:0[字体: ]

在数学运算当中,有一些试题看上去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计算才能完成,其实不然。有一些试题需要排除题设条件中的陷阱来简化题目已知量。

  【例1】(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14题)——

  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

  A.20% B.20.6% C.21.2% D.21.4%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

  (1)浓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浓度问题在国考、京考当中出现次数很少,但是在浙江省的 考试中,每年都会遇到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的计算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公式是

公考数学运算辅导:别让题设条件“骗”了你

  (2)本题的陷阱条件

  “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抓住了整个过程最为核心的结果——“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这个条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因为两杯溶液最终浓度相同,因此整个过程可以等效为——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均匀之后,再分开成为400克的一杯和600克的一杯。因此这道题就简单的变成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之后的浓度是多少”这个问题了。

  根据浓度计算公式可得,所求浓度为:

公考数学运算辅导:别让题设条件“骗”了你

  如果本题采用题设条件所述的过程来进行计算,将相当繁琐。

  【例2】(2006年北京市社招第21题)——

  2某单位围墙外面的公路围成了边长为300米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沿逆时针同时出发,如果甲每分钟走90米,乙每分钟走70米,那么经过( )甲才能看到乙

  A.16分40秒 B.16分 C.15分 D.14分40秒

  【答案】A。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较难的行程问题,其难点在于“甲看到乙”这个条件。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甲看到乙”则是甲与乙在同一边上的时候甲就能看到乙,也就是甲、乙之间的距离小于300米时候甲就能看到乙了,其实不然。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甲、乙都来到了这个正方形的某个角旁边,但是不在同一条边上,这个时候虽然甲、乙之间距离很短,但是这时候甲还是不能看到乙。由此看出这道题的难度——甲看到乙的时候两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确定的。

  有两种方法来“避开”这个难点——

  解法一:借助一张图来求解

  虽然甲、乙两人沿正方形路线行走,但是行进过程完全可以等效的视为两人沿着直线行走,甲、乙的初始状态如图所示。

公考数学运算辅导:别让题设条件“骗”了你

  图中的每一个“格档”长为300米,如此可以将题目化为这样的问题“经过多长时间,甲、乙能走入同一格档?”

  观察题目选项,发现有15分钟、16分钟两个整数时间,比较方便计算。因此代入15分钟值试探一下经过15分钟甲、乙的位置关系。经过15分钟之后,甲、乙分别前进了

  90×15=1350米=(4×300+150)米

  70×15=1050米=(3×300+150)米

  也就是说,甲向前行进了4个半格档,乙向前行进了3个半格档,此时两人所在的地点如图所示。

公考数学运算辅导:别让题设条件“骗”了你

  甲、乙两人恰好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格档的中点处。这时甲、乙两人相距300米,但是很明显甲还看不到乙,正如解析开始处所说,如果单纯的认为甲、乙距离差为300米时,甲就能看到乙的话就会出错。

  考虑由于甲行走的比乙快,因此当甲再行走150米,来到拐弯处的时候,乙行走的路程还不到150米。此时甲只要拐过弯就能看到乙。因此再过150/90=1分40秒之后,甲恰好拐过弯看到乙。所以甲从出发到看到乙,总共需要16分40秒,甲就能看到乙。

  这种解法不是常规解法,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 考生可能很难想到。

  解法二:考虑实际情况

  由于甲追乙,而且甲的速度比乙快,因此实际情况下,甲能够看到乙恰好是当甲经过了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之后就能看到乙了。也就是说甲从一个顶点出发,在到某个顶点时,甲就能看到乙了。

  题目要求的是甲运动的时间,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经过这段时间之后,甲正好走了整数个正方形的边长,转化成数学运算式就是

  90×t=300×n

  其中,t是甲运动的时间,n是一个整数。带入题目四个选项,经过检验可知,只有A选项16分40秒过后,甲运动的距离为

  90×(16×60+40)/60=1500=300×5

  符合“甲正好走了整数个正方形的边长”这个要求,它是正确答案。

  这种解法充分发挥了“逻辑思维”的推理过程,非常巧妙。

(一)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9题

  某校下午2点整派车去某厂接劳模做报告,往返需1小时。该劳模在下午1点整就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中途遇到接他的车,便坐上车去学校,于下午2点40分到达。则汽车的速度是劳模步行速度的( )倍

  A.5 B.6 C.7 D.8

  【解析】这道题我们借助一张示意图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知道人与车到底是在什么位置碰面。

  如果用常规思路发现需要假设人、车的速度分别为x、y,然后通过一个相遇问题找到相遇点,之后再列方程。这样下来等方程列出来了早已过了1分钟,还不能保证方程完全正确,更别提下面还要进行求解。

  这道题如果一上来就能用“对称性”的思想,很快就能找到突破口。

  首先,汽车一去、一回需要一个小时,又因为一去、一回路程相等,所以花费的时间也相等。即,汽车从学校开到厂里需要半个小时。

  其次,汽车中途遇到劳模,再开回来一共花了40分钟,虽然目前不知道他们相遇的地点,但是我们知道汽车从学校开到相遇点再回来,这一去、一回也是路程相等,所花时间也应该相同。因此从学校到遇到劳模,车开了20分钟。即,汽车与劳模正好在2:20这个时刻相遇。

  以上两段分析联立起来看,汽车的速度保持一致,从学校到厂走了30分钟,从学校到遇到劳模走了20分钟,因此,学校到厂的距离与学校到相遇点距离之比是3:2。即,厂到相遇点与学校到相遇点的距离比是1:2。

  劳模从厂里出发,到达相遇点走了80分钟;而汽车从学校出发,到达相遇点走了20分钟,两者的路程之比是1:2,因此他们的速度之比是(1/80):(2/20)=1:8。选D。

  (二)2003年国家A类考题第10题

  赛马场的跑马道600米长,现有甲、乙、丙三匹马,甲1分钟跑2圈,乙1分钟跑3圈,丙1分钟跑4圈。如果这三匹马并排在起跑线上,同时往一个方向跑,请问经过几分钟,这三匹马自出发后第一次并排在起跑线上?(  )。

  A.1/2 B.1 C.6 D.12

  【解析】这道题并不难,可以说是异常简单,但是当年有不少考生并没有做对。原因何在?

在2002年国家考题中出现过这样一道题:“甲2分钟跑1圈,乙3分钟跑1圈,丙4分钟跑1圈,则经过多长时间,三人能并排在起跑线上?”

  两道题的区别在于,2003年的题是给出1分钟跑n圈,而2002年的题给出的是n分钟跑一圈。这样下来,两道题的结果则大相径庭。

  2003年的题应该这样求解:经过一分钟之后,甲、乙、丙三匹马又都回到了起跑线上,而且半分钟时乙不在起跑线上。所以选B。

  2002年的题应该这样求解:要想让甲、乙、丙三人同时回到起跑线,那么所需时间必须是2、3、4的最小公倍数,即12分钟。

  这道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当考题中遇到相似甚至看上去相同的题目时,一定要小心加仔细的审题,切忌将题目想当然的认为是自己做过的原题。要把每道考题看作一道新的题目来解答,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三)2003年国家A类考题第12题

  某企业发奖金是根据利润提成的。利润低于或等于10万元时可提成10%;低于或等于20万元时,高于10万元的部分按7.5%提成;高于20万元时,高于20万元的部分按5%提成。当利润为40万元时,应发放奖金多少万元?(  )。

  A.2 B.2.75 C.3 D.4.5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段交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关键看问题的形式。在本题中问题是说如果利润为40万元,求奖金是多少万元。这样的问题称为“正方向问题”,其解答也相对比较容易。

  根据题意,发放的奖金数应该为

  10×10%+10×7.5%+(40-20)×5%=2.75万元

  选B。

  这道题的可取之处在于,如果问题成为了“反方向问题”,即“当奖金为2.75万元时,求利润是多少钱?”这时最佳的求解方法是画一张简易的表格出来。

  利润(万元)1020高于20

  奖金(万元)11.75(X-20)×5%+1.75

  发现所发奖金为2.75万元,比利润为20万元时的1.75万元的奖金还要多,因此利润一定比20万元还要多。此时设利润为X万元,则根据题意,

  (X-20)×5%+1.75=2.75

  解得,X=40万元。

  (四)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7题

  一个旧书商所卖的旧书中,简装书的售价是成本的3倍,精装书的售价是成本的4倍。昨天,这个书商一共卖了120本书,每本书的成本都是1元钱。如果他卖这些书所得的净利润(销售收入减去成本)为300元,那么昨天他所卖出的书中有多少是简装书( )

A.40 B.60 C.75 D.90

  本题可以用多种解法来求解。

  【解析一】由题意可知,简装书售价为3元,精装书售价为4元,假设简装书有X本,则精装书有(120-X)本,则根据题意,

  3X+4(120-X)=300+120

  解得,X=60本。选B。

  【解析二】考虑到120本书一共赚了420元(利润+成本),因此这120本书的平均售价为420/120=3.5元,恰好是简装书售价3元与精装书售价4元的平均值。因此,简装书与精装书应当一样多,都是60本。

  【解析三】本题还可以用代入法求解。此题需要注意的是,净利润为300元,在计算出售所获得的钱数时还需要加上每本1元的成本钱。

  每种解法的思路和角度都不太相同,适合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灵活运用。

  (五)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14题

  一辆汽车油箱中的汽油可供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462公里或者在城市道路上行驶336公里,每公升汽油在城市道路上比在高速公路上少行驶6公里,问每公升汽油可供该汽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多少公里( )

  A.16 B.21 C.32 D.27

  【解析】在高速路行驶的总距离比在城市道路行驶的总距离多462-336=126公里,又因为每公升汽油在城市道路比在高速公路少走6公里,因此油箱里面总共有油126/6=21公升。因此,每公升汽油在城市道路可行驶336/21=16公里,因此答案是A。

  此题注意,题目的问题是每公升汽油可以在城市道路行驶的距离,而不是问汽油有多少公升,所以容易错选为答案B。

  (六)2003年国家A类考题第15题

  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形,它的赤道长4万千米。现在用一根比赤道长10米的绳子围绕赤道一周,假设在各处绳子离地面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请问绳子距离地面大约有多高(  )

  A.1.6毫米 B.3.2毫米 C.1.6米 D.3.2米

  【解析】当周长增加10米时,其半径将增加10/2π≈1.6米,因此绳子距离地面高出约1.6米。选C。

  此题请注意,已知条件中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是个“陷阱条件”,计算中不需要用到这个量。

  另外,这道题的答案1.6米出乎了很多考生意料。凭直觉来说,硕大一颗地球,一根绳子仅比地球周长多了10米,则每处高出的高度应该很小。但是答案1.6米却说明每处高出的高度几乎是一个人这么高,与直觉截然相反。

  数学题目就是这样,数学永远是严格求解的,不能凭生活直觉来武断的判断。

  (七)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15题

  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8厘米和2厘米,现在要用一张纸将其六个面完全包裹起来,要求从纸上剪下的部分不得用作贴补,请问这张纸的大小可能是下列哪一个( )

  A.长25厘米、宽17厘米 B.长26厘米、宽14厘米

  C.长24厘米、宽21厘米 D.长24厘米、宽14厘米

  【解析】不需要考虑具体如何包裹此长方形盒子,只需要考虑表面积。该长方形盒子的表面积为2×[(20×8)+(20×2)+(8×2)]=432平方厘米。而四张纸的面积分别为25×17=425平方厘米,26×14=364平方厘米,24×21=504平方厘米,24×14=336平方厘米。只有24×21的纸的面积大于该长方形盒子的表面积,它能够将此盒子包裹住。选C。

  此题特别注意,题目中没有问应当如何包裹,因此不需要考虑具体的包裹策略,只需要满足表面积条件即可。这也是考生在考试中容易发蒙的地方所在,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而去考虑最为费神的事物。

  以上选取了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原题中的7道题进行了解答和评述。这些题目也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中仍然考查的典型题目,对今后公务员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

考行测,根据我长期的研究,总结为一句话--“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所以,行测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题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题也要得分。


 

相关评论

求职招聘首选
            海口人才网www.haijob.com

特别说明:本站所有资源转载自互联网,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5403207@qq.com,我们将尽快处理。